行业资讯
您的位置:首页 > 信息动态  > 新闻资讯 > 行业资讯

发展与争议并肩,人脸识别应用还没那么“美”

来源:www.hnhszn.com         发布时间:2020-03-25
 

近年来,人工智能应用逐渐落地,其中又以人脸识别最为典型。然而,人脸识别应用到具体场景中,仍存在不少问题。南都个人信息保护研究中心人工智能伦理课题组对此进行了调查,并于近日发布调查成果报告《人脸识别落地场景观察报告(2019)》,总结了人脸识别应用的常见问题,并提出了解决建议。

《人脸识别落地场景观察报告(2019)》

课题组对公租房、商场、公共交通场所等人脸识别的典型应用场景开展了线上和线下调查。调查显示,人脸识别在场景应用中普遍存在便利性不足、准确度和灵敏度有待提升的情况;半数以上受访者遇到过人脸识别不出的问题。课题组发现,由于现实条件比实验室条件更为复杂,一旦碰到使用者戴帽子、戴墨镜、不会使用机器等情况,人脸识别验核的时间就会更长,难以实现人脸识别设备提高核验速度的效果,这种现象在火车站和机场等公共交通场所较为常见。

同时,人脸识别应用落地还存在一定安全性隐患。很多受访者担心人脸识别导致个人信息泄漏,以及系统技术不完善被黑产盗用等。

此外,透明度不足的问题也较为突出。许多场景下的人脸识别设备都没有提供隐私政策或者用户协议,公众无法在充分知情并同意的前提下使用人脸识别。而超过八成的受访者希望能够得到查看和删除人脸数据的渠道。2019年人脸识别发展更是充满了争议和挑战,这一年已经见证了无数由刷脸所引发的社会事件,它们刷爆我们的朋友圈和微博,展现出技术与安全的激烈博弈,以下是人脸识别的热点事件:

人脸识别热点事件

IBM发布人脸识别训练数据库

IBM发布了一套包括100万张多元化的人类脸部图像的数据合集,希望能够帮助人们训练基于人工智能和神经网络的脸部识别系统,提高AI在脸部识别方面的多样性和准确性,战胜人脸识别存在的技术偏见问题。该数据库采集自Flickr共享CC协议的1亿多张人脸影像和视频中,数据库图像均有注释着颅面测量数据(头部高度、鼻梁高度、前额高度、脸部比例)、年龄、性别、姿势、清晰度等等。

目前这套数据库已经向社区开放。

美国多城市政府禁用人脸识别

今年美国旧金山监管机构首先在当地启动了对监管法的投票,内容涉及禁止警察和其他城市部门使用面部识别技术,这开启了美国城市政府部门禁用人脸识别技术的先河,之后奥克兰和波士顿郊区的萨默维尔等城市也相继禁用面部识别。

出于对人脸识别安全性方面的担忧,美国多座城市政府部门表示禁用面部识别技术。

支付宝升级刷脸支付 

4月蚂蚁金服在北京发布了新一代刷脸支付产品,在技术和商家激励政策上全新升级,给新零售带来了全新服务体验。

早在201812月的支付宝开放日上,蚂蚁金服就发布过“蜻蜓”刷脸支付,分为大小两种,前者多用于无人商店,后者常用于商城、医院、便利店、餐厅等日常场景之中,支付宝用户只需在手机APP上开启功能,完成信息验证就可开启到店刷脸付。

AI换脸应用ZAO引发社会争议

一款名为“ZAO”的AI换脸软件在朋友圈刷屏,但很快争议和质疑接踵而来,不少人表示,该软件涉嫌过度攫取用户授权,侵害用户个人隐私。

随后有知名律师指出,该软件用户协议中存在巨大猫腻。对此,91ZAO的用户协议被修改,其在用户协议开头新增特别提示,包括“删除面孔”选项。不过争议风波并未就此停止。

201993日,伴随着工信部就“ZAOApp网络数据安全问题开展问询约谈,以及国家网信办对“ZAO”涉嫌侵权行为进行回应,引发全民关注和热议的AI换脸事件才尘埃落定。

北京地铁将迎来“刷脸时代”

7月份有媒体报道,当前北京市地铁部门正在机场线内部小范围测试面部识别技术。相关工作人员表示:“正在验证照片库的准确度,一旦能够确保100%验证成功,将会在全路网铺开。”也就是说,如果人脸识别照片库搭建完成,小范围测试获得成功,刷脸乘地铁将在北京成为现实。

继机场、高铁等刷脸乘坐之后,地铁也将迎来“刷脸时代”。

工信部征求意见关注刷脸安全

10月份工信部公开征求对《关于促进网络安全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(征求意见稿)》的意见。《征求意见稿》表示,支持构建基于商用密码、指纹识别、人脸识别等技术的网络身份认证体系。

《指导意见》提出了五大主要任务,分别是:着力突破网络安全关键技术、积极创新网络安全服务模式、合力打造网络安全产业生态、大力推广网络安全技术应用以及加快构建网络安全基础设施。

90万买一张人脸给机器人用

10月据有关媒体报道,一家伦敦的科技公司Geomiq被曝出了一则消息,其打算花费10万英镑征集一张看起来“善良友好”的人脸,并计划将该人脸复制到机器人身上。预计在明年,一个长着一张人脸的机器人就将与众人见面。

人脸识别国家标准工作组启动

1120日,全国信标委生物特征识别分技术委员会换届大会在北京举办,会上发布了《生物特征识别白皮书(2019)》,并成立了人脸识别技术国家标准工作组,人脸识别国家标准制定工作全面启动。

总结

技术是把双刃剑,但总得来说,必须要坚持科技向善。

建议在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到某个场景中时,应充分考量公众意见,论证在该场景应用的正当性和必要性,商业场景下的人脸识别还应当向用户提供隐私政策,设置有效勾选同意方式,对首次使用的用户做出充分说明,征得用户同意。此外,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强相关立法,为企业使用人脸识别设备划定准则和底线。